古今家訓,以此為祖
來源國學院網 作者:admin 2017-09-28 10:27
顏之推是南北朝時期著名思想家、教育家、詩人、文學家,他是當時最博通、最有思想的學者。當時所有大小學問,他幾乎都鉆研過,并且提出自己的見解。《顏氏家訓》是他對自己一生有關立身、處世、為學經驗的總結,被后人譽為家教典范,影響很大。
他的一生,歷仕四朝,“三為亡國之人”,飽嘗離亂之苦,深懷忐忑之慮。他以一介儒生,保持家業不墜,實屬不易。因此他關于立身處世的經驗之談,對后人有著重要借鑒意義。
《顏氏家訓》共七卷,二十篇。分別是序致第一、教子第二、兄弟第三、后娶第四、治家第五、風操第六、慕賢第七、勉學第八、文章第九、名實第十、涉務第十一、省事第十二、止足第十三、誡兵第十四、養心第十五、歸心第十六、書證第十七、音辭第十八、雜藝第十九、終制第二十。
精 選 賞 析
夜覺曉非,今悔昨失。
(《顏氏家訓·序致篇》)
早晨有過失,晚上就要醒悟;昨天做錯了事,今天則應悔改。說明改正錯誤貴在及時。知過即改是超越自我的必然要求。曾子說:“吾日三省吾身”,說的也是人要經常反省、檢查自己,從而改正過失,糾正錯誤。人非圣賢,孰能無過,重要的是有了錯誤能及時發現、及時改正,不能有錯不改,讓小錯釀成大錯。
教婦初來,教兒嬰孩。
(《顏氏家訓·教子篇》)
新媳婦要在剛過門時立規矩,孩子的教育要從嬰孩時就開始。指對一個人施加教育應該及時及早。
人生小幼,精神專利,長成已后,思慮散逸,固須早教,勿失機也。
(《顏氏家訓·勉學篇》)
人在幼年的時候,精神專注敏銳,長大成人以后,思想容易分散,難以專心,所以需要在幼年的時候對人進行教育,千萬不要錯過這個大好時機。
父母威嚴而有慈,則子女畏慎而生孝矣。
(《顏氏家訓·教子篇》)
父母在子女面前有威嚴而又能關懷愛撫他們,子女就會對父母敬畏、謹慎而又孝順。講父母對待子女應有的態度時,此條可作參考。
夫風化者,自上而行于下者也,自先而施于后者也,是以父不慈則子不孝,兄不友則弟不恭,夫不義則婦不順矣。
(《顏氏家訓·治家篇》)
教育感化這件事,是從上向下推行的,前人影響后人。所以父不慈就子不孝,兄不友愛就弟不恭敬,夫不仁義就婦不溫順了。
然則可儉而不可吝已。儉者,省約為禮之謂也;吝者,窮急不恤之謂也。今有施則奢,儉則吝;如能施而不奢,儉而不吝,可矣。
(《顏氏家訓·治家篇》)
可以儉省而不可以吝嗇,儉省,是合乎禮制的節省;吝嗇,是指對窮困急難的人也不加救助。現在舍得施舍的人就奢侈無度,講節儉就進入到吝嗇;如果能夠做到施舍而不奢侈,儉省而不吝嗇,那就很好了。
觀天下書未遍,不得妄下雌黃。
(《顏氏家訓·勉學篇》)
雌黃:一種礦物,可做顏料或褪色劑。古人抄書、校書常用雌黃涂改文字,因此稱亂改文字、亂發議論為妄下雌黃。
本句大意是:沒有讀遍天下書,不能隨便校改別人的文章。此條闡述一種嚴謹的治學態度和科學的求實精神。校改文章或品評前人著作,一定要有一個前提:遍觀天下之書,具有相當高的鑒別能力與分析能力,否則便有妄下雌黃之嫌。
人在年少,神情未定,所與款狎,熏漬陶染,言笑舉動,無心于學,潛移暗化,自然似之。何況操履藝能,較明易習者也?
(《顏氏家訓·慕賢篇》)
人在年少時候,精神性情都還未定型,和那些情投意合的朋友交往密切,受到熏陶感染,人家的一言一笑、一舉一動,即使沒有存心去學習,也會潛移默化,自然相似。何況操守德行和本領技能,都是更為易于學習的東西呢?
古今家訓,以此為祖
《顏氏家訓》在中國傳統家庭教育史上影響巨大,得到世人的高度評價,享有“古今家訓,以此為祖”的美譽。明朝袁衷在其家訓專著《庭幃雜錄》中贊道:“六朝顏之推家法最正,相傳最遠”。清代學者王鉞在《讀書叢殘》中認為它“篇篇藥石,言言龜鑒,凡為人子弟者,當家置一冊,奉為明訓,不獨顏氏”。
它具有非常完整的體系,把此前碎片化的家訓文化推到了一個高峰。從《顏氏家訓》以后,家訓文化就變成儒家家庭教育的一個主流方式,世代傳承了。
在“傳承好家訓,建設好家風”的今天,精深宏富的家訓文化依然有著積極的現實意義,為個人、家庭和社會的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養分。
(國學院網——以人為本,知行合一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