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今中外的七賢崇拜
來源文摘報 作者:admin 2017-07-21 10:51

來源:文摘報
魏晉年間嵇康、阮籍、山濤、向秀、劉伶、王戎及阮咸七人,常在竹林之下,喝酒、縱歌,肆意酣暢,世謂“竹林七賢”。“竹林七賢”不僅在中國家喻戶曉,而且也是國際漢學界研究的對象。
七賢崇拜是一種世界性的文化現象。“七賢”最早見于《吉爾伽美什》。《吉爾伽美什》是目前已知的世界文學中最古老的英雄史詩,早在四千多年前就已在兩河流域的蘇美爾人中流傳,經過千百年的加工提煉,終于在古巴比倫王國時期(約公元前19世紀至前16世紀)用文字形式固定下來。在這部巨著中,有“七賢”給美索不達米亞七個城市帶來文明的記載。
古希臘亦有七賢,他們是普林納的畢阿斯、斯巴達的契羅、羅得島的克萊俄布盧、科林斯的佩里安德、列斯保島的庇塔庫斯、還有雅典的梭倫和米利都的泰勒斯。也有史書將泰勒斯與柏拉圖、蘇格拉底、亞里斯多德、畢達格拉斯、歐幾里得、阿基米德并稱為“希臘七賢”。
在美國也有“建國七賢人”的說法,他們將富蘭克林、華盛頓、亞當斯、杰斐遜、杰伊、麥迪遜、漢密爾頓7個對美國歷史影響深遠的偉大人物匯集在一起,稱為七賢。
其實七賢崇拜只是七崇拜的一種表現形式。“七”在圣經里是一個神秘的數字,上帝用七天創造了世界,在第七天造出人類,用亞當的第七根肋骨造了夏娃,人類有七罪七罰,撒旦的原身是七頭火龍。在佛教中釋迦牟尼在菩提樹下打坐七七四十九天,終于參悟人的生老病死,參悟人生的規律。之后“七”就在佛教中廣為應用。
在中國遠古神話傳說和古史記載里,舜文化就有對數字七崇拜的特征,《尚書·舜典》明確記有:“在璇璣玉衡,以齊七政”。在《周易》中亦有“出入無疾,朋來無咎;反復其道,七日來復”的記載。
(《光明日報》12.10 楊雪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