數字入詩,別具一格的“十字令”
來源未知 作者:admin 2017-08-26 10:29
清風明月逍遙客
中國人講究十全十美,數字入詩更是別具一格。
數字入詩,古稱“數詩”,也稱“十數體”,又稱“十字令”。
古人留下了許多有趣的數字詩,入情入理,充滿智慧。
寫景
“揚州八怪”之一的鄭板橋,風雪天觸景生情,吟下一首傳至今日的數字詩:
一片二片三四片,五六七八九十片。
千片萬片無數片,飛入蘆花總不見。
宋代邵康節的數字詩恬和平淡:
一去二三里,煙村四五家。
亭臺六七座,八九十枝花。
元代徐德可的《夜雨》凄切感人:
一聲梧葉一聲秋,一點芭蕉一點愁,三更歸夢三更后,落燈花,棋未收,嘆新斗孤館入留,枕上十年事,江南二老憂,都到心頭。
情詩
西漢卓文君給夫君司馬相如的一首詩:
一別之后,二地相思,只說是三四月,又誰知五六年,七弦琴無心彈,八行書無可傳,九連環從中折斷,十里長亭望眼欲穿,百相思,千系念,萬般無奈把郎怨,萬語千言說不完,百無聊賴十依欄,重九登高看孤雁,八月仲秋月圓人不圓,七月半燒香秉燭問蒼天,六月伏天人人搖扇我心寒,五月石榴如火偏遇陣陣冷雨澆花端,四月枇杷未黃我欲對鏡心意亂,急匆匆,三月桃花隨水轉,飄零零,二月風箏線兒斷,噫!郎呀郎,巴不得下一世你為女來我作男。
這位著名才女,一首由一到萬,再由萬到一的詩,可以說字字血,聲聲淚,終使其夫回心轉意。
宋代才女朱淑真,知丈夫另覓新歡,臨終前也寫一數字詩《斷腸謎》:
下樓來,余錢卜落,問蒼天,人在何方?恨王孫一直去了,詈冤家,言去不回,悔當初,吾錯失口,有上交,無下交,皂白可須問,分開不用刀,從今莫把仇靠,千種相思一撇清。
撇開此詩詞中對于薄情寡義之人沉痛傷心的斥責之意,這乃是一則巧妙而又含蓄的數字謎,只須將其中的每一句作為"拆字格"修辭的謎面,謎底正好順次為“一、二、三、四、五、六、七、八、九、十”這十個數字。
明代劇作家湯顯祖,在戲劇《牡丹亭》第三十幾出《如梳中》,也有一段數字詩:
十年窗下,遇梅花凍九才開,夫貴妻榮,八字安排,敢你七香車穩情載,六宮宣你朝拜,五花誥村你非分處,論四德,似你那三從結愿諧,二指大泥金報喜,一輪皂蓋飛來。
有一首數字詩歌這樣寫到:
一眼望穿秋水,兩縷黑發飄揚,三圣石上遇逍遙,四年四歲皆思念,五朵菏瓣傳衷情,六月桃林催淚下,七度春秋君莫忘,八生八世永不悔九十九重仙境外,十字邂逅終生白頭到老今未現,千古傳誦女媧情,萬年亦老靈未泯,億世不忘仙靈島。
全文用數字“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萬億”貫穿始終,顯得妙趣橫生。
送別、相思
古人送別總愛折柳相依,這里一首古人送別時所作數字詩,雖簡單,卻也離情依依。
東邊一帶楊柳樹,西邊一帶楊柳樹。
南邊一帶楊柳樹,北邊一帶楊柳樹。
縱使碧絲萬千條,哪能系得行人住!
古詩詞除了送別這個主題外,更多寫愁與思,以下有兩首:
《春愁》
一春花事一春愁,十二珠簾十二樓。
千萬愁中聽百合,兩三枝上五更頭。
《相思》
百尺樓前丈八溪,四聲羌笛六橋西。
傳書望斷三春雁,倚枕愁聞五夜雞。
七夕一逢牛女會,十年空說案眉齊。
萬千心事腸回九,二月黃鸝向客啼。
寫人
寫人的詩,用數字表達也恰到好處,清代李調元《詠美女》便是一例:
一名大喬二小喬,三寸金蓮四寸腰。
買得五六七包粉,打扮八九十分嬌。
只不知李調元寫這首詩對美女究竟是貶還是褒。
五代時南唐后主李煜在位時,曾為宮廷畫家衛賢所作《春江釣叟圖》題詞二首,把漁翁的形象刻畫得栩栩如生。
浪花有意千重雪,桃李無言一隊春;一壺酒,一竿身,世上如儂有幾人。
一棹春風一葉舟,一綸繭縷一輕鉤;花滿渚,酒滿甌,萬頃波中得自由。
一字詩
古人還很喜歡一字詩,“一”在數字中雖簡單,入詩之中卻別有韻味:
《古謠》
一東一西壟頭水,一聚一散天邊路。
一去一來道上客,一顛一倒池中樹。
此詩別開生面,4次間隔使用“一”字,富有節奏感,把鄉村雨后景象活靈活現。
元曲中有一首小令《雁兒落帶過得勝令》:
一年老一年,一日沒一日,一秋又一秋,一輩催一輩,一聚一離別,一苦一傷悲。一榻一身臥,一生一夢里,尋一
個相識,他一會,咱一地,都一般相知,吹一回,唱一回。
詩中22個“一”字不斷重復,反映了人生的無奈和凄苦。
《天童山中月夜獨坐》
青山無一塵,青天無一云,
天上惟一月,山中惟一人。
何佩玉是清代一位才女,她寫的這首“一”字詩雖簡單,但能給人以無限遐想,畫面美的藝術性全在里面了。
一花一柳一魚磯,一抹斜陽一鳥飛。
一山一水中一寺,一林黃葉一僧歸。
提到“一”字詩,還有個故事,乾隆下江南見江中駛過一漁舟,即命大臣紀曉崗以十個“一”作詩,紀曉崗稍思片刻民,脫口而出:
一帆一槳一漁舟,一個漁翁一釣鉤。
一俯一仰一頓笑,一江明月一江秋。